-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正文

天山牧马人传奇

作者:宗树荫 时间:2024-01-17
导读:天山牧马人传奇 ——访著名画家姚迪雄 特写兵团人(之四) 姚君迪雄,澳籍华人也。其祖籍为浙江湖州。湖州盛产名笔,故先生尝戏曰:“这辈子注定要画中国画。”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其版画、油画功力深厚,曾有多幅作品参展发表。然而,终以中国画驰名画坛。先生工人物、山水,尤工动物;其所绘《百马图》《丝绸之路百骆驼图》《奋蹄扬鬓歌大风》《悟空牧马图》皆传世之作。其代表作《双百袋鼠图》惊世骇俗,使其一

天山牧马人传奇 ——访著名画家姚迪雄 特写兵团人(之四)

        姚君迪雄,澳籍华人也。其祖籍为浙江湖州。湖州盛产名笔,故先生尝戏曰:“这辈子注定要画中国画。”

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其版画、油画功力深厚,曾有多幅作品参展发表。然而,终以中国画驰名画坛。先生工人物、山水,尤工动物;其所绘《百马图》《丝绸之路百骆驼图》《奋蹄扬鬓歌大风》《悟空牧马图》皆传世之作。其代表作《双百袋鼠图》惊世骇俗,使其一举跻身海外著名华人画家行列。

迪雄先生善画动物,尤工画马。他甘愿与马为伍,以马的拼搏精神自励。他自称“天山牧马人”,可见对马情有独钟。先生15年前由新疆移居澳洲。离乡去国,常怀故园之思。甲戌年夏秋之交,他的《双百袋鼠图》应邀回新疆巡展,使其夙愿以偿。

谈起新疆,迪雄先生精神亢奋,谈锋其健。他生于斯,长于斯,对新疆充满深情。先生尤其钟情伊犁,是这块土地给他以艺术灵感,使他走上中国画坛。先生1949年出生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因此其父姚鸿龄给他起名迪雄。又因其母是俄罗斯人,故又名谢尔盖·伊万诺夫。先生三岁随父母迁居伊犁。伊犁号称“天马之国”,使其有机遇与马结下不解之缘。

先生的童年是在巴彦岱、肖尔布拉克度过的。后来,这两个地方因王蒙流放和盛产名酒而闻名遐迩。这里风景秀丽、水草丰茂,是游牧的好去处。许多哈萨克族牧民在此牧马。先生自幼就对这个马上民族崇拜之至,羡慕其无拘无束的生活。他童年对马记忆最深:清晨,是马的咴咴长嘶把他从梦中唤醒;揉开惺忪睡眼,晨曦中骏马的英姿又尽收眼底。先生以马为邻,与马结伴,使他迷上了马。马的雄姿,马的气概,影响了童年的先生,先生的英气豪气缘此而生。

由于爱马,先生做梦也想骑马。他从五六岁开始骑马,十余岁时便能纵马驰骋了。由于爱马,他产生了表现马的强烈欲望,于是他迷上了绘画。他常常到马群中与小牧民玩耍,和马厮混在一起。他抚摸马,亲近马,久而久之,似乎与马有了感情交流。他感到马也像人一样,是有情感的。先生开始观察马,用铅笔画马。马的各种形态动态,在他稚嫩的小手里描绘出来。许多年后,

先生画展上时常挂着11种笑容的马头肖像:微笑、大笑、怪笑、嘲笑……和人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艺术功底大概即源于此吧!

同时,先生开始照着画书临摹画马。一次,他从垃圾堆里捡到一纸箱画书,如获至宝,马上临摹起来。他的姐姐画小姐、丫环等人物画。他就画马。由于勤学不辍,他的马越画越好。12岁时,他临摹的一幅徐悲鸿的《群马图》在学校绘画大赛中一举夺魁。这给先生极大鼓舞,学画热情更高涨了。

不久,先生的启蒙老师潘丁丁来校执教。潘老师慧眼识珠,对先生爱护备至,时常带他外出画速写,现场言传身教,先生的绘画水平进步很快。一天,他随潘老师到伊宁汉人街画速写,中午在一家小饭馆就餐。正吃着,潘老师突然放下碗筷,对着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画起来。老人须发皆白,面容慈祥。此时正在吃着一碗羊肉抓饭,神情怡然自得,好像是在品尝山珍海味。潘老师目光敏锐,抓住老人刹那间的表情,只几分钟,一张维妙维肖的老人头像就跃然纸上。

迪雄先生佩服极了,暗暗下定决心毕生当一名画家。为了鼓励这位得意门生,潘老师将珍藏多年美国出版的《动物画技法》一书赠送给他。

初中毕业时,迪雄先生曾报考艺术学校。凭他的绘画水平,录取不成问题,然而政审却通不过。原因是他父亲曾在国民党军队当过电台台长。1949年9月25日,追随陶峙岳将军和平起义。然而,却很难摆脱旧军人的影子。社教时父亲由伊宁下放农场。母亲也因“苏修特务”嫌疑备受歧视。先生的升学梦破灭了。16岁时他被分配到农四师68团当了农工。

伊宁市离68团只有20多公里,然而他却感到是到了另一个星球。在赴农场的轮渡上,先生有生以来第一次流泪了。然而,真正的苦难还在后头。十年动乱中,他家成了双料反革命家庭——“国民党残渣余孽”加“苏修特务”。他备受歧视,想一死了之。那段时间,他曾多次徘徊在伊犁河畔,想投水而死。脚下奔流着滔滔的伊犁河,她曾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过他。如今,他将要回到她的怀抱,得到她的慰藉。他想到了自杀方法——把扎紧的裤子里装满石子。否则,他这个弄潮儿是淹不死的。

这时,一个亲切的声音回荡在他的耳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这是保尔柯察金在向他娓娓交谈,那声音如溪水一样冲击着他的心扉。先生不禁怦然心动,为自己的胆怯懦弱羞愧起来。这时他想起了马——想起了与自己相濡以沫的骏马。他决心以骏马的拼博精神,昂扬斗志,向命运挑战,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

迪维先生深人研读,临摹了数十遍《动物画技法》一书,对马的骨骼有了透彻地了解,然后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画活马上来。他仔细观察马的各种动态,逐渐迷上了骑马画马。先生聪慧颖悟,妙思天成。他从电影0.3秒视觉暂留得到启发,悟出一种速写方法。即注意捕捉活马瞬间动态,将其在脑中定格,然后挥笔而写之。用此方法锻炼目力,久而久之,活马形象跃然胸中焉。故其笔下之马也,无不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为此,他曾经三次骑马遇险,几乎死于非命。

先生就是这样以马的执着精神,马的顽强意志向命运抗争,使他终于走出坎坷,踏上辉煌的人生之路.。1994年夏天,当他应邀从澳洲回新疆巡展前夕,在墨尔本的寓所里,他写了一篇散文,文中主要是对马的描绘,其中有以下三段文字:

“马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它使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熟爱自然,热爱动物。对动物的情有独钟,成为我终生表现的题材。马是我的第一位精神朋友,它激励我拼博向上,勇往直前!”;

“因此,面对迷惑,面对坎坷,面对苦难,面对成功,我的画笔仍然像马一样飞奔。大草原上的马队以不屈的头颅,昂起了我的追求,我的生命!”;

“我的马,承载着东西方的艺术之神,在这个星球上奔跑一生,也许只走了一段短短的路程,但我深信:一匹马,一匹大草原铸造出来的骏马,只要献出全部生命,长啸一声,就能在这个地球上留下一道永远闪光的痕!”

这是马的颂歌,也是先生的人格写照。他以马的精神画马,不屈不挠,奋勇拼博,加上非凡的艺术天赋,使他的画马技艺日臻完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马画,无论是立马、卧马、奔马,幅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先生之画马也,法古人,而不照囿于古人;师造化,而不拘于造化。他深谙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论之精髓,匠心独运,卓然不群。他的写意画马,前胸多宽阔浑厚,因而欲显剽悍健壮。其奔马之蹄,草草画出,有时干脆省略;盖因奔马疾驰,其蹄不显也。观其马画代表作《奋蹄扬鬃歌大风》,画面上万马奔腾,千姿百态,虽然鲜见奔马之蹄,然而,其蹄声犹如战鼓雷震,地动山摇,骇人心目焉!

先生论画马之法,亦及精辟:“凡善画马者,亦须善骑也。盖因马之肌肉骨骼,仅靠解剖书籍难以详察焉。马之动态千变万化,其肌肉骨骼亦随之变化无穷,故需于马背上仔细体验其在皮下伸展、收缩之微妙变化,方能深刻理解。在马背上,还能在马的呼呼喘气声中,领略马的顽强拼搏,昂扬万里之志。否则,虽能画马,却难以画出马之神韵。据此,他又总结出12字画马体会:“以马为伍,拜马为师,胸有活马。”由于先生画马穷极造化,鼎立革新,故其马画技艺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终成一代画马大师。其画马之立、卧、跃、奔诸姿,或自头起,或从尾先,举意肆笔,穷尽其态。而又笔力劲健,墨法精绝。

先生的马画得到诸多文化名人赞赏。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观之动容,特书杜甫咏马诗相赠。诗后注曰:“迪雄先生善画马,因录以为赠。”纵观中国画史,自徐悲鸿首创大写意画马以来,后之学者,虽多豪俊之士,但无出其右者。迪雄先生可谓后来者居上。对此,海内外报界评之曰:徐的马轻俏,秀逸、灵动;姚的马剽悍、顽强,雄浑;徐的马以灵性取胜;姚的马却透着桀骜不驯,自由无拘的野性。因此更能以奔放的生命力震撼人心。

马来西亚《通报》总编吴仲达有文论曰:“徐悲鸿虽然深研马的解剖,掌握了马的神韵,但他不会骑马。叶醉白的马是写意的,固然狂放,但仍缺神韵……姚迪雄的马,有的神采飞扬,有的立而生风,不论奔马、跃马,画如其人,人如其画。”香港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蒙田则对先生说:“你比徐悲鸿占得最大的便宜,是你在马背上长大。”著名画家范曾则致书先生曰:“所见奔马诸作,腾骧豪健,虽古之韩干,曹霸无以过,窃以为伯仲悲鸿矣;悲鸿之马,犹有刻划为形之诮,而吾兄之马,恐驰骋画史五百年无虞矣!昔东坡论吴道子:‘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兄当之矣!”这样的评价,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迪雄先生的绘画之路,经历了诸多坎坷崎岖。70年代,先生在伊犁脱颖而出。其版画《阿肯弹唱》入选西北五省区版画联展并获优秀奖。这是先生在大陆参加的级别最高的一次画展。然而在新疆画坛,他尚未被认可,更谈不上走向全国和世界了。其时,先生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创作潜力,大家风范初见端倪。然而,新疆地处边塞,徒唤奈何!其实何止先生一人,新疆的一批优秀画家,虽然风格鲜明,作品甚丰,亦鲜为世人所知。有的甚至长期寂寞画坛。先生有感如此,久有在外地举办“新疆画家联展”的愿望。但是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

机会终于来了——1979年初秋,迪雄先生举家迁往澳洲。他带着一批新疆画家的作品上路了,准备伺机举办画展。按照移民规定,需要在香港停留数月,先生乃决定在港举办“新疆画家联展”。决心既定,立即付诸行动。然而,困难接踵而至:一是时间紧张,先生一家明年元月份就要离港。为此,画展最迟年底开展。时已9月,短短三个月,独自筹办诺大个画展谈何容易!;二是经费匮乏。画展所需共二万港币,先生乃一介寒士,罄其积蓄,仅得三千,朋友劝其作罢。先生说:“男子汉一言九鼎,我既向新疆画界师友许以此展,决无反悔之理!”

此后,先生近乎自虐般忙碌起来。每天上午,他必须为画商画数幅商品油画,每张仅得15港币。下午又为画展创作国画。先生住在移民公寓,四家同居一室,拥挤不堪。无奈何,他只有在走廊墙壁上画。时虽秋季,但仍感溽热难熬。他身穿背心短裤挥笔作画,时常大汗淋漓。晚上,他要将画送到九龙装裱。遇到误了返港海轮,就在装裱店案上就寝。

除此之外,先生还要抽时间为出版画册奔波。印刷厂离住处往返十余公里,他不舍得坐车,全靠步行,三个月穿坏了三双回力球鞋。恰在此时,他的母亲被诊断患了乳腺癌;先生的左胸部也出现了肿块,疼痛难忍。但他不敢到医院去检查,怕查出绝症后精神崩溃,画展付诸东流。他强忍疼痛继续操劳,暗自思忖:等画展结束,纵死亦暝目矣!他顽强拼博,但到开展前夕,仍少8000元。只得向朋友暂借。此时他已形销骨立,1.82米的身高体重下降到61公斤。而过去在农场劳动时最少68公斤。然而,这期间他却以顽强的毅力画了300多幅国画。

12月23日,香港翡翠电視台节目主持人沈殿霞女士采访了先生,并在她主持的《欢乐今宵》栏目中以黄金时间播出。先生将参展的作品一幅幅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现。沈殿霞的这次采访在香港造成极大轰动效应。一时间姚迪雄先生成了新闻人物。他走到那里都有人认出来,——有的请他签字,有的请他就餐,有的送他年历……

12月28日,“新疆画家联展”如期举行。这次画展阵容整齐,共有230幅国画、油画、木刻、水粉画参展。徐庶之、舒春光、龚建新、冯俭、关维晓、牧歌、吴奇峰、杨生丁等共28位新疆画家的作品入选。除此之外,著名版画家力群的木刻《山葡萄》也参加了画展。因为力群先生曾在伊犁举办过版画学习班,迪雄先生的版画《阿肯弹唱》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创作的。先生把他当作恩师对待,所以破例展出。

这次画展充分显示了新疆画家的创作实力,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画展的布置殊为草草,展厅的墙上到处挂满了画。然而,却显得粗犷、豪放,大气;这与楼上香港著名画家吴孤鸿的画展形成鲜明对照。吴的展厅布置高雅、古朴、大方。然而,展出的效果却出乎人们意料。——过去吴的画展每次都极为轰动,然而此次参观者却大大少于新疆画家展厅。新疆展厅里参观者摩肩接踵,许多人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人们被雄伟的天山、壮美的草原,神奇的大漠风光吸引住了。不少人说:想不到新疆这么好,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这次画展对繁荣新疆的旅游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香港著名画家,国际美育协会香港分会主席李国辉、国际亚细亚现代美展主席柴原雪女士参加了画展开幕式,并予以高度评价。他们当即与迪雄先生合影留念。柴女士当场邀请他参加亚细亚现代美展。李国辉先生还在《华侨日报》撰文赞扬这次画展。香港著名抽象派画家陈福善,著名国画家赵世光、陈海鹰也参观了画展。赞扬这次画展虽然不修边幅,却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说想不到在西域大漠中闪烁着这么一群画坛明星。

香港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画展盛况,称这次画展是一次“美术地震”。《文汇报》、《大公报》、《华侨日报》纷纷载文赞扬这次画展。就连平时从来不登艺术家的一家商业报也作了报道,刊登了照片。《新疆画家联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展出的许多画被人购走了。迪雄先生的许多速写被抢购一空。国画《叼羊》被人以1500港币购走。此时,迪雄先生才想起了自己的病。他到医院检查,原来只是一颗青春美丽豆,是空气不好造成的,真是虚惊一场。而此时,先生的母亲病情日益危笃。

老人出身于沙皇时期贵族之家,20年代随其母流亡到阿尔泰,时年6岁。老人童年时代曾沦为佣人。后辗转流落到迪化,先做清洁工,后靠刻苦自学考中护士。40年代与先生父亲结婚。老人性格坚强,在十年浩劫中也没落过泪,然而,当她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儿子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老人性格豪爽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念。临终前,她眼前出现幻觉——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到处野花盛开,成群的牛羊在追逐撒欢……她正和家人说着这一切,突然溘然长逝。迪雄先生相貌酷肖其母,也从母亲的遗传基因中继承了坚强,自信的性格,因此乃成大器。

由于先生母亲患病和去世,先生一家滞留香港半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先后在港举办了五次画展。除上述画展外,还有“舒春光、姚迪雄联展”,“新疆四画家联展”,“新疆版画家联展”,“新疆名画家联展”。先生在港人地生疏,幸亏得到潘丁丁老师的堂弟潘帮汉先生相助,——联系展厅,印刷厂,新闻媒体皆得力于此君。潘先生乃谦谦君子,“新疆画家联展”后,迪雄先生送他舒春光国画一幅,他坚持不受。潘先生诚如其名,真乃帮人之好汉也。

1980年,迪雄先生举家移居澳洲。澳洲无职业画家,移民画家入工厂做工成为时尚。若固守清贫,埋头艺术,则被人以傻瓜、笨蛋讥之。先生既钟情绘画,乃摒弃世俗偏见,立志毕生当一个无职业画家。这时,先生把敏锐的眼光转向澳洲土著艺术。土著是澳洲的最早人类。遗留下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遗产,然而这些遗产却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甚至还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迪雄先生乃以挖掘表现澳洲土著艺术文化为己任。

一日有友人来访,先生乃将此计划告之。朋友甚以为然,乃曰:“此处有一著名雕塑家,对土著艺术造诣极深,何不访之!”先生闻之大喜,二人乃结伴前往。这位雕塑家名叫威里木·瑞考茨,时年81岁。老人毕生研究土著艺术,作品甚丰。而白人雕塑只有三人:一是战争贩子,二是一位老妪,三是老人自己,其余皆澳洲土著。

老人视土著为家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经常与土人生活在一起。他对过去澳洲政府歧视土著政策甚为愤慨。此时澳洲政府正提倡“多元文化”。为陈列其作品,政府为其修建了两座公园。一在澳洲中部,一在墨尔本。一座公园依山而筑,极富自然化。园内广植桉树、枫树,无数土人雕塑点缀其中。一进公园,土人母亲雕塑就映入眼帘——她伸展双臂、双乳裸露。乳房四周有无数土著婴儿,展现了母爱的伟大。有一个雕塑造型奇特,在很高的地方塑一土人头像。土人胡子飘洒下来,一股清泉顺着胡子流出,而土人的胡子恰似一泻千尺的瀑布。

这位老艺术家心地善良,极具爱心。他有一屋,装满做工精致的笼子,饲养着受伤的小动物;然而,他自己却居于斗室,许多雕塑作品均在此小屋里完成。老人对中国极为友好,很想到中国访问。他对毛泽东尤为敬佩。很想和毛泽东一样领导一场革命——率领澳洲土著将其他民族从澳洲赶走,但这场革命是不流血的。老人性格孤傲,平时不愿见人。然而对先生却极为友好,那天两人谈了很久,临别时老人送给先生一本画册和一个土人头像。从此先生被载人老人的密友录,无论何时来此都享受免费待遇。

这位老艺术家生活俭朴,毕生未婚,病逝于1993年。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影响极大,许多收藏家争相购置,世界各国出版的介绍艺术家的画册均有其名。美国出版的一本画册,将其列人全世界一百位名人之内。然而,这位在澳洲历史上前无古人的雕塑大师在澳洲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作品也没有予以妥善管理。这很使迪雄先生不解和焦虑。

和威里木.瑞考茨的结识给迪雄先生极大鼓舞一一他发现了土著艺术的潜力和价值。此时他已创作出了《百马图》和《丝绸之路百骆驼图》。这两幅国画于1980年8月在墨尔本举行的“新疆画家联展”展出,受到极高评价。同时他发现澳洲人喜爱动物,对袋鼠更是偏爱。——国徽上,飞机机翼上,大街上到处绘有袋鼠的图案。袋鼠的鸣叫声是澳洲电台演播出前的前奏曲。袋鼠是澳洲的象征,澳人的图腾。于是先生突发奇想:何不画一幅以袋鼠命名的风景画,以展示澳洲风光和土著艺术呢!

这奇特、大胆的想象,使先生激动不已。他很快构思出一幅草图。名为《双百袋鼠图)。画面以美丽的澳洲风光为背景,二百多只袋鼠穿插其中。按照先生设计,此图可长达20米。然而,由于素材不足,很难画出深度。要想画出一幅气势恢弘的巨作,非环澳旅行不可。但是这需要一大笔经费。先生囊中羞涩,徒然望洋兴叹而已。这时,先生有幸结识了澳洲外交部澳中理事会执行主席梅卓琳女士,经其鼎力相助,翌年5月,他得到5000澳币资助金。这是该理事会当年最高的资助金。而先生又是第一个得到资助金的华人画家。

先生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旅行路线,横跨澳洲大陆的6个省和北澳地区。经过的唯一城市是北澳的达尔文市。他一路上风餐露宿,艰苦跋涉,但依然兴致勃勃,游兴不减。他领略了澳洲大陆绚丽迷人的风光,也遇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澳大利亚乃袋鼠王国。田野里,丛林中,公路旁到处飞奔着、跳跃着袋鼠。先生沿途为其写照,——卧者、立者、奔者、无不录于先生笔端。清朝画家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先生深谙此道。他常常登山揽胜,入洞探幽。细心观察,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激发创作灵感。他由衷赞叹澳洲风光的奇特和壮美,对其兴趣盎然。时常涉险写生拍照,虽劳累生死勿惮。

在昆土兰省的旷野,他在车上眺望,发现远处有数株巨树横卧,乃即刻前往,近前一看,原来是树的化石,其枝干保存完美,俨然如生。他立即为其写照。为此差点被毒竭刺伤;另外西澳大利亚省的殒石群,北澳地区椰树环抱的清泉,拔地而起、高达8米的蚂蚁窝,都引起先生极大兴趣,写生拍照、忙个不停。

西澳地区,有一巨大淡水湖,在湖上乘游艇可抵达一条大河;河岸立有宣传牌,绘一黑色鳄鱼,以示警示。河中鳄鱼无数,于水底潜伏游弋,伺机伤人。曾有少妇不听劝告,在河边洗菜,被鳄鱼叼至河中,碎而食之。导游为使游客目睹鳄鱼出水奇姿,乃饵以鼠肉——用长杆悬水面以诱之。俄顷,果见数条鳄鱼,腾空而起,激起条条水柱。先生乃用昔日练就的功夫,将其形象在脑中定格而储之。

北澳中部,有一小镇名曰爱莉斯泉。此镇以一个美丽少女命名。闻名遐迩的爱莉斯石山景区近在咫尺。先生一行至此遇雨,乃于郊外山石下扎帐棚而宿之。晚饭后,雨止天晴,仰望明月皎洁,夜空如洗。先生乃决定登山以观小镇夜景。一波兰姑娘闻之雀跃,欣然同行。两人一路淡笑风生,兴致极高。走至山顶岩石下,刚想拾级而上,蓦然见一巨大蜥蜴雄踞岩顶,吐出的长舌,在明月中清晰可见。此时蜥蜴亦发现先生,四目相对,互不相让。其实先生早已胆怯,但怕吓坏身后姑娘,故作镇静。姑娘怪先生行慢,思欲捷足先登之。猛然抬头瞥见蜥蜴,顿时昏倒。先生急忙扶起姑娘,再看蜥蜴时,已无踪影矣。乃搀扶姑娘下山。

翌日,暴雨如注。先生及其同伴乘车赶赴爱莉斯石。思欲一睹雨中奇石丰采。此石据传为世界第一巨石,全石浑然一体,巍然如山。当地人称之为神石,颜色时常变幻不定,令游人叹为观止。有人耗时30年潜心研究此石,拍下15张颜色各异的照片。计有橘红、大红、橘黄、浅兰、深兰、深紫等颜色。

由于雨大路滑,驶近此石时已近傍晚。这时突然雨霁天朗,晚霞似火。霞中巨石,火红耀眼,极为壮观。正观赏间,突然阵雨骤至。巨石两边呈蓝色、红色,中间呈紫色,异常美观。巴土司机慨然叹曰;“我开车几十年从未见此景致!”为等天睛后攀登此石,当晚下塌山下宾馆。第二天天公作美,天气放睛。乃驱车至山下。见山脚下有坟墓数座,导游告曰:“此乃不按路线登石摔死的。”

先生等人绕巨石一周,巨石底部有许多山洞。洞壁上有许多土著绘画,壁画用色全属土人自制,颜色鲜丽。绘画内容全属土著生活场景。其显著特点是人物、动物全以解剖画出。澳洲土著无文字,记载生活全靠绘画。目睹这些生动传神的绘画,一幅幅古代土著生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先生突发奇想:等《双百袋鼠图)完成后,他还要完成一幅巨作,名字就叫《澳洲魂》。

看完壁画,先生乃取道登石。他自幼爱好体育,曾是学校篮球队主力。他步履矫健、攀住上石铁索,捷足先登。石顶上大风振衣,透人肌骨,乃思不可久留,忙取道下石。汽车刚驶离巨石,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由于多年雨蚀风侵,巨石四周形成无数水沟。石顶积水先是顺水沟流下,渐渐溢出沟槽,片片相连,变成几个巨大瀑布。直捣石底,响声若雷。此时风雨声、雷电声,瀑布声交织一起,如万马奔腾,似山崩地裂,令人惊心骇目。

面对此情此景,颇令人有世界末日到来之感,全车人无不骇然。迪雄先生却认为是千古难逢之机,掏出相机,连连拍照。

迪雄先生这次环澳旅行,共计35天。不仅多次险遭毒蝎、毒蛇伤害,还遭受过恐怖组织“飞车队”的袭击,先生乘坐的大巴士曾遇流沙拦路,后终因百年未遇的大雨搁浅,先生及其同伴乃改乘有关部门的救护车平安归来。

此次社游,虽然历尽艰险,却使先生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胸襟,磨炼了意志。获得了大量宝贵资料,沿途画出5000余幅袋鼠,丛林、山川和土著民族生活的速写,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先生此行可满载而归。

环澳旅行后,迪雄先生激情倍增,对画好《双百装鼠图》胸有成竹。他认为如此大题材,只用20米画卷显然难以容纳,非长卷巨制不可。他日思夜想,竭尽心智,重新设计出画卷草图,经澳中理事会批准后,他立即付诸实施。

按照先生的设计,(双百袋鼠图》长63米,宽0.5米、这幅长卷由7部分组成。卷首以澳洲土著的山洞壁画为引领,接着展现澳洲六个省和北部领土独特的风光和奇花异卉。200多只袋鼠分布其中。最后以1770年英国库克船长发现澳洲新大陆结束。然而,要体现这样的创作意图谈何容易!先生日夜惨淡经营,艰苦异常。谁知正在此时,阵阵冷风向他吹来。原来,为了专心致志地创作,先生闭门谢客,几乎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朋友邀他郊游,他谢绝了;女友约他跳舞,他推辞了。为此,惹得朋友绝交,女友反目。于是人们纷纷怪其无情,怒其狂悖。说他傻瓜、笨蛋者有之;讥他疯子,神经不正常者有之;更有恶意中伤者,说他用国家的钱东涂西抹,画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先生听了毫不辩解,心中暗暗冷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次有一挚友劝他:“迪雄,和你同来澳洲的人都已购房买车、娶妻生子,生活安定舒适,而你还在穷折腾!"先生答曰:“人各有志,他们追求的是物质生活,我追求的是精神生活。我自幼酷爱艺术,如果离开她,即使拥有金钱和财富,也是乞丐;如果拥有她,即使一贫如洗,也是富翁。”说得朋友默然无语。以后这位朋友又来力劝:“别再画了,听听外边都怎么说你,还是干点正经事吧!”迪雄先生听了勃然变色:“这是什么话?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干得是正经事,请你不要再勉强我,你再说我一次,即刻绝交。”说得朋友怏怏而去。

外边人的议论传到父亲耳中,老人对此也有了看法。一次父亲劝他说: “迪雄,我看再别画了,画画能当饭吃吗?”先生听了极为伤心。外面的恶意诽谤他能忍受,亲人的不理解却使他痛苦难忍。他知道老人是对他好,然而他已经预感到了辉煌的前景,岂能就此罢手。先生对父亲说:“您知道您儿子的为人,不会做无价值的事!我听您说的话比听外人的流言蜚语还要难受。您儿子现在已经不能承受任何压力了!"说得父亲默然无语,从此主动挑起了家庭重担,让先生安心创作。

迪雄先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继续拼命作画。他只有一张小桌,画如此长卷困难很大。他必须画一部.分卷一部分,如要看大效果,就必须到走廊和客厅里。他就这样画一部分摊开看一部分,发现问题,就趴在地上调整修改。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先生将画送到澳洲外交部审查。画卷从外交部走廊直铺到台阶下。部里的官员全部出来观看,他们被画卷雄伟的气势震憾了,赞扬声不绝于耳。从此,外交部澳中理事会放心了——在此之前他们时常打电话询问。

不久,《光明日报》驻澳首席记者张泽权陪同该报一位负责人来访。这位山东大汉性格豪爽热情,乐于助人,是先生的老朋友。原来《光明日报》代表团来澳访间,专门来看望先生。两人观看画卷后异常兴奋,当即邀请先生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先生欣然应允。遂商定于翌年(1985)4月3日开展。为争取时间,先生愈加忙碌起来,——黎明即起,深夜方眠。日夜超负荷运转。渐渐地,他感到右臂终痛起来,且有日益严重之势。不久笔也握不住了。先生无暇到医院检查,就请人在家中针灸、拔火罐。久而久之,右臂针眼密排,有如蜂窝。皮肤也变成了紫色。然而,胳膊依旧钻心地疼痛,于是乃以布条缠紧右臂坚持作画。

经一年努力,终于大功告成。然而先生却累倒了。他连睡三昼夜,醒来后右臂依然疼痛难熬。无奈只有到医院检查。医生看了连连摇头说:“你的细胞组织均已坏死,已无法疹治矣!”迪雄先生诙谐地说;“我是画家,要治不好,只有以脚作画啰!”

迪雄先生险些失去右臂,然而,他却完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杰作,描绘出了辉煌的人生。凡是观看过《双百袋鼠图》者,无不被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征服。先生完全实现了自己的创作设想。他匠心独运,将澳洲千百年历史变迁和760万平方公里的澳洲风光汇集一起。200多只袋鼠穿插画面,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构图大胆独特,行笔流畅洒脱。在画法上采取以中国画为主,工笔、写意兼而有之;同时吸收西洋画透视,调色之技法,中西合壁,使色彩更为艳丽热烈;纵观全画,意境深远,内涵丰厚,酣畅淋,美不胜收。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巨作居然没有草稿,是先生直接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来的。 《双百袋鼠图)是澳洲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画形式反映澳洲题材的作品,受到世人瞩目。1985年8月,为庆祝澳洲维多利亚省成立150年,此图在墨尔本展出,轰动澳洲;1988年,澳洲政府作为“澳洲代表作”列入建国200周年庆祝节目之一,并列为国宝。同年,《双百袋淑图》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双百袋鼠图)曾在吉隆坡、新加坡、沙捞越、澳门等地巡展;还应邀到法国、德国、瑞士、美国和加拿大近1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30余次。所到之处,反响都极为强烈。然而,这幅巨作首次展览却是在中国。从1985年至今,《双百袋鼠图》应邀四次回国巡展。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外;还有湖南、江苏、内蒙、吉林、河北、新疆、广东、河南、湖北、陕西、宁夏、山东、四川、甘肃、福建、海南、安徽等18个省、自治区的40多个城市展出;另外,还有香港和台北。展览城市之多,影响之大,在海外华人画家中绝无仅有。

由于《双百袋鼠图》的巨大成功,使姚迪雄享誉世界画坛。苦难的经历换来了成功的鲜花。1988年7月,他和美国副部长赵小兰、太空科学家许家骏被并列授予“全球华人三杰”称号;1989年8月,被美国马基斯出版社选入《世界名人录》。

90年代,更是迪雄先生收获的年代,各种荣誉接腫而至。其中数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编委会授予的荣誉称号最多::90年代初,他被收录该中心编辑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国际智慧名人录》。曾被该中心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名人杰出人士”、“国际成功人士”,荣获金牌;1993年前夕,被该中心授予“百万名人唯一荣誉”奖状和颁发刻有他名字的金牌——20世纪成就奖和世界智慧奖。同时被该中心编委会载入“世界前500位杰出人士精装传记专集”,并获金牌。

90年代初,选雄先生还被录入《美国世界名人传记》、《澳大利亚亚裔名人录》。还被美国“国际华人艺术协会”聘为终身顾问;又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协会”聘为终身名誉顾问;1992年底,迪雄先生又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编委会评为1992年全球杰出人士,选入“世界前500位杰出人士精装传记专集”,并获得金牌。1993年下半年,美国世界名人传记协会颁发给迪雄先生对艺术有卓越贡献的“成功金钢匙”奖。

迪雄先生及其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在那里展览,那里就刮起一股“姚迪雄旋风。”澳洲《大阳报》曾对他及其作品作过高度评价:“这是一个奇迹,一个末进过专科美术学校、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却完成了这样巨大的、举世无双的杰作,实属人类学习的典范。只有拥有宽阔的胸怀,不懈地努力和天才的结合,才可能完成这样有气魄的作品。”

印度尼西亚著名画家、印尼总统的艺术顾问华琛,亲笔写信给先生赞扬说:“你的作品之丰,获奖之多,可以说全球华人画家之冠,中国人像你这样的画家不可多得,你是世界人杰。”

当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选雄先生说:“我有个习惯,就是眼睛永远盯着前方。”是啊,先生还有更加辉煌的前方。那就是将来完成的百米长卷《澳洲魂》。先生希望《澳洲魂》的第一次展览还是在中国。是的,希望在中国!

迪雄先生虽然是澳籍著名华人画家,早已蜚声海外。然而,他却念念不忘祖国,为宣传中华文化不遗余力。许多西方人小看中国画,以小几科视之。先生乃立志开拓出一条东西文化交流之路。他经常利用到大学作义务绘画表演、或是到世界各地举办画展的机会,当场创作中国画。先生画马功力深厚,“胸有成马”,匹匹骏马良驹,须臾立成。且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看得人们眼花缭乱,为之叹服。不少外国人从而改变了对中国画的偏见。

1988年1月,(双百袋鼠图》在印尼雅加达展出。当时印尼政府反华排华甚烈,严禁中国文化传入。在一切公开场所,汉语汉字皆明令禁止。印尼籍的华人皆以此为耻,有的尽管已是巨商富贾,也常怀寄人篱下之感。先生代表澳洲政府举办画展,其形象又酷肖老外,因此躲过了检查;但是在开幕酒会上,当遮掩《双百袋鼠图》的盖布拉开时,呈入印尼官员眼中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画。他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然而亦无可奈何矣!但是气氛显得不那么融洽了。这时澳洲的一位官员对先生附耳曰 :“先生何不画马以赠之!”一句话提醒了先生,便当场要求趁兴作画。他濡墨挥毫,须臾一匹骏马良驹跃然纸上。然后双手捧着赠给印尼为首官员。一边暗想:“只要你接受了此画,就接受了中华文化。”谁知,那位官员却极为高兴,他双手接过此画,还连声说谢谢!这时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先生此举不胫而走,印尼华人皆以为快。纷纷要求先生到家里作客,待为上宾。

《中华文艺报》曾对先生的作品有“扬国威于异域,撼大汉之天声”的评价,无生当之无愧矣!迪雄先生以炎黄子孙为荣,对大陆同胞极为为关切。1991年在港台举办画展期间,适逢中國大陸遭遇到特大水灾,先生先是在台捐画赈灾;来到香港后,又投入到赈灾洪流——积极参加香港美术研究会举办的赈灾展览活动。捐了两幅骏马图。当即被李嘉城和方润华购去,筹得善款1.8万元。是年8月16日,香港十多个书画团体联合在新光酒楼举办“书画筹赈灾雅集”。先生乃局外人,仍然积极参加活动。即兴挥毫画了一幅大写意马画《壮志凌云》,捐献给“雅集”义卖。今年先生第四次回国巡展。9月份先生的画展在他的出生地乌鲁木齐举行。时值安徽旱灾,先生乃以两幅骏马图寄去赈灾。

先生对祖国人民给予他的荣誉极为珍视。90年代初,他入选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海外华人名人录》后兴奋异需,前不久,他又被“中华名人协会”接纳为会员。先生欣喜若狂。他说这是今年最开心的喜事之一,虽说是会员,但毕竟是故土承认了。这比美国世界名人协会聘为终身名誉顾问还要重要。

迪雌先生虽然享誉世界画坛,然而至今仍是个穷画家,始终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为了他钟爱的事业,至今尚未结婚。青年时代,他曾有过几次恋爱经历,均因其家庭出身问题而失败。成名后,追求者不乏其人。然而他却望而却步了。为了终身的绘画事业.,他时常漂泊不定。为此,他准备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他怕连累爱慕他的姑娘。但他并不打算独身生活,他以极谨慎的态度寻觅着自己的伴侣知音。

迪雄先生对新疆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使世人了解新疆,他以宣传新疆为已任。他有一本名叫《天山)的画册,随时携带身边,时常让一些外国朋友观看。他热情地向朋友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鼓励其到新疆旅游或投资。1981年,他在澳洲举办首次“新疆画家联展”时,为使观众了解新疆,制作了一个很大的宣传板立于展厅中间。上面贴有介绍新疆的英文资料。还有先生亲笔画的《姑娘追》《叼羊》等介绍新疆风俗的国画;他还设计了一个中国地图,将新疆的位置标示出来,使这次画展造成极大轰动。澳洲人以惊奇的眼光注视着新疆瑰丽迷人的风光,对新疆画家的精湛技艺深表钦佩,说想不到新疆有那么多了不起的画家!

澳洲三家电视台对画展作了报道,国家广播电台中文部记者作了专访,并向全世界播放了这次展览盛况。澳洲最大的报纸《时代报》载文赞扬说:“这是一次难得一见的画展。”香港报业大王胡先女士主办的《星岛日报》当时刚在澳洲发行,也在澳洲版上作了报道,对画展予以高度评价。

迪雄先生时常怀念新疆,想回到这块令他梦绕魂牵的土地。机会终于来了。今年夏秋之交,他被邀请回新疆巡展。此前中国市长代表团抵达澳洲访问。乌鲁木齐市常务副市长张国文先生任团长。在墨尔本一家豪华的酒店里,先生拜访了张市长。在座的还有乌市侨办副主任杜钧先生。正巧三人都出生在乌鲁木齐。在异国他乡,老乡相遇分外亲切。三人痛痛快快地畅谈了两个晚上。张市长当即邀请先生回新疆展出。先生喜出望外。此时“国际水墨画研讨会及展览”即将在吉隆坡举行。然而有什么比回家展览更重要呢!他放弃了这次学习机会,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返乡之路。返乡前夕,先生在墨尔本写了《美丽的新疆,你好!》一文。署名仍为“天山牧马人”。先生自幼牧马经历甚少,却常在作品中署此笔名,可见对新疆眷恋之深。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疆的挚爱之情。他描绘了新疆迷人的风光,也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他引用了艾青的诗句:“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唯独天山和我关系最深。”他深情地回忆起1985年4月他的《双百袋鼠图》在北京首展后应邀回新疆观摩座谈时的情景。当空中小姐告诉先生飞机已进人新疆境内时,他差点激动得跳起来。先生凭窗向下观望,当天山迎着阳光像万顷波涛奔腾而过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先生以优笔的文笔描绘了伊犁河,回忆了这条母亲河对他的养育之恩。请看下面这段抒情文字:“天山,哺育了无数条河流,最美丽、最使天山骄傲的要算我亲爱的伊犁河了。正是伊犁河水滋润了我,给了我艺术家的细胞,在这条母亲河畔,我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度过了甜、酸、苦、辣的27年……”

先生从小爱唱歌,唱起来还很有点专业水平。临返乡前,他录制了一盘他唱的新疆民歌磁带,为唱好这些歌,他反复练唱了几十遍。然而,他最有感情,最爱唱的歌是“草原之夜”。这首歌是大型彩色电影记录片《绿色的原野》的主题曲,由张加毅填词,田歌谱曲。先生的母亲在这部影片中充当了草原俄罗斯医生的角色。先生平生最爱母亲,认为母亲是世界上最圣洁的人。因此他称这首歌为圣歌,是他唯一的最熟悉、最动听的歌。

迪雄先生此次回到新疆巡展,先后在石河子市、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展出了他的杰作《双百袋鼠图》,及一些写意马画精品。受到观众极高评价。人们对这位海外归来的赤子给予热情欢迎。先生回到这块热土,心情无比振奋,他走到那里,就找当年的同学同事晤面。畅叙往事,兴高采烈,虽长谈终夜,面无倦容。农四师68团是他当年劳动的农场、先生戏称之为“八年抗战”的根据地。他来到这里,在他居住的土房前摄影留念,久久不愿离去。

先生还到当年劳动过的连队看望曾与他一块干活的农工。对老一代农工,仍以叔叔、阿姨呼之。人们仍然叫他小姚,这使他非常高兴。在团部座谈时,他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立刻面呈遗憾之色。此人叫罗仲铨,曾是他小学、中学时代的同学,后来成为他的挚友,两人至今互通书信。这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然而却意志顽强。罗仲铨自幼喜爱体育,乒兵球打得极好。曾多次在伊犁地区、乌鲁木齐等地参加比赛,并且取得名次。过去他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是残疾人备受歧视。先生与他同病相怜,互相勉励,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罗仲铨时任68团子女学校协理员。当天下午,他从外地出差归来时,姚迪雄已经入住伊宁宾馆。他立即赶去相见。两个好朋友乃作彻夜长谈。迪雄先生不忘故旧,其言行感人至深。他信奉“受人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的古训。在新疆逗留期间,他四外打听一个人的下落。——此人名叫朱曦,文革中曾任68团政委、后任农四师政治部主任,是文革中从军委来的现役干部。他在68团拨乱反正,甚有口碑。正是由于此人力排众议,1974年把他调往师部电影队任美工,才使他有了发挥专长的机会。对此先生念念不忘。先生说我一生多得贵人帮忙,朱曦便是贵人之一。他决心找到此人,无论其在何地,都要前去看望。

迪雄先生长得高大健硕,性格豪放乐观。他极为健谈,言谈中不乏幽默诙谐之语。兴之所至,眉飞色舞。他不为名气所累,对人和蔼可亲。与挚友亲朋相逢,虽长谈终夜不倦。甲戌年季夏,余与先生在石城画展相识,且一见如故,互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余曾多次采访先生。对先生的高洁人品、精湛画艺钦佩不已。是年仲秋,余与先生别于乌鲁木齐。余执其手曰:“今生幸得结识先生,然而今日相别,无以为赠,赠君以小传若何?”先生曰:“诺!”于是,乃根据采访记录写成此文,是为传。

1994年10月——11月作于石河子

原载《绿洲声屏报》、《中国西部文学》

获“新疆城市广播电视报理事会”1994年年会通讯一等奖

(以下图像均选于照片)


姚迪雄 澳籍华人著名画家。澳华土著艺术研究会主席,新疆兵团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乌鲁木齐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马业协会高级艺术顾问。



1996年,在国庆侨宴上,姚迪雄(右2)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左2 )敬酒时留影;(左一)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


姚迪雄(右)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李肇星(左)合影。


1997年5月19日,“中华名人庆回归联谊会和艺术展”上,姚迪雄(右)与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左)在姚的作品前留影。


在“中华名人庆回归联谊会和艺术展”上,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左2)与姚迪雄(右1)亲切握手;(左1)为原国家体委顾问、我国体育事业奠基者、开拓者荣高棠;(左3)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1996年10月3日,在中国侨联成立40周年晚宴上,姚迪雄(左)与侨联主席杨泰芳(右)合影。


1996年10月3日,在中国侨联成立40周年晚宴上,姚迪雄(右)与上届(第四届)侨联主席庄炎林合影。


1979年12月,姚迪雄在香港主持“新疆画家联展”时,在展厅留影。


姚迪雄大写意马画《百马图》


1996年9月,姚迪雄(右1)在香港和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画家尹瘦石(中)合影。


1996年9月,姚迪雄(右1)在北京与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油画家刘迅(中)合影。


著名国画大师、美术评论家周韶华(左),称赞姚迪雄(右)为“神马王子”,图为两人展示姚的大写意马画《奔马图》。


1995年,姚迪雄(右)在参加“世界著名艺术家大会”时现场创作《骏马图》后向来宾展示,此画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藏。


1991年,姚迪雄在乌鲁木齐举办《双百袋鼠图》及马画代表作展览期间,当场挥毫创作大写意画马。


1994年,宗树荫在姚迪雄石河子画展现场,草书自作七绝诗一首,对其画马艺术高度评价。(发表于1994年11月22日《绿洲声屏报》《天山牧马人传奇》一文中。)


1994年,姚迪雄(左)在石河子举办画展期间,与本文作者宗树荫(右)在石河子游憩广场合影。


1994年,本文作者宗树荫(左)采访姚迪雄先生(右)时现场留影。


1994年,宗树荫(右)与姚迪雄(左)在石河子南山合影。


1994年8月,本文作者宗树荫(右)在乌鲁木齐与姚迪雄先生(左)合影。


作者简历:宗树荫,笔名鲁蒙,号沂蒙山人,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峙山庄人。1958年高小毕业后读农中半年即辍学,1988年5月,取得新疆首届成人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考院校:新疆大学)大专毕业文凭。1995年5月,在师市庆祝新疆自学考试1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师市共30名)。

曾在家乡当农民,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当临时营林工、伐木工:1966年5月赴疆,先后在新疆兵团农三师45团、53团当农工;在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当保全工,1976年10月任厂宣教科干事,198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调石河子广播电视局,历任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广电局宣传科副科长、局总编室主任,《绿洲声屏报》(《石河子广播电视报》)社长兼总编,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职称:主任编辑。

个性坚强,愈挫愈奋,勇于攻关克难,开拓进取,被誉为“拼命三郎”。在45团当农工时,在修渠会战中,日挖土数量曾两次创全连个人最高纪录。当年某冬夜与战友抢修溃渠时,曾跳入一股急流,用新棉军衣置于身前堵住水口,使溃渠很快修复,那件用两个月工资购回的棉军衣瞬间报废。

当干部后,他喜欢事必躬亲,争创佳绩。1986年3月,主持创办《绿洲声屏报》(《石河子广播电视报》),艰苦创业,忘我工作,跑刊号、批扩版、报纸发行、广告创收,无不亲力亲为。在全疆首创报纸自办发行,每年秋后,亲赴全垦区数百个基层连队宣传征订报纸,取得卓越业绩。使创刊时只有8开4版的小报,发展成为4开16版、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国家正式报纸。1994年6月,他在新疆新闻出版局主办、《绿洲声屏报》社承办的“新疆报纸总编辑学习班”上作典型发言,介绍了报纸自办发行经验,这年底当选为新疆城市广播电视报理事会副会长。

出身世代耕读之家,自幼嗜读,博闻强记,酷爱古典文学。弱冠负笈远游,历经艰辛,但仍勤学不辍。继承祖上文化传统——节衣缩食购书、藏书、读书,2006年6月,以5000本藏书入选“石河子十大家庭藏书状元”。由于勤奋好学,逐渐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兵团知名作家。从事写作50余年,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荣获国家、自治区、兵团级大奖30多次。多篇作品入选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文集。采写的当代诗坛泰斗艾青的三篇散文,入选《艾青纪念文集》(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退休前4年,任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率领电台、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采访,2003年,两篇20分钟上下的广播录音通讯一个月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为建台20年来罕见。主创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散文多篇。其中电视散文《家住桃园》《塞外绿城》广受好评。《塞外绿城》荣获2003——2004年度“新疆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

写作之余,还致力于书画理论研究和书画创作,曾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参展并获奖。1992年,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石河子分校名誉校长。

退休后,精力充沛,更加笔耕不辍。目前,正在写作长篇纪实文学《我的老兵哥姐》,可望于明年出版。

现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协,书协,美协会员。其业绩已载入《铭记同乡——天南地北沂水人》、《中华人物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离退休干部风采》等辞书。

编辑:侯松平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3-2025 融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38253号-2
Top